最近在读 Michael Pettis (迈克尔·佩蒂斯)的《The Volatility Machine》和他与 Matthew Klein 合著的《Trade Wars Are Class Wars》,忽然意识到:我们总以为金融危机是风暴、是偶然,其实它更像是一场制度内部预设好的崩溃剧本;而所谓的国家间冲突,背后却是一场更深层的阶级性战争。

这两本书从结构的角度给我极大的冲击,我想写下来,既作为笔记,也为接下来的思考埋下一些伏笔。

《The Volatility Machine》尚无中文译本,我曾机翻一份供学习参考,有兴趣的朋友可在评论区留下📧邮箱(仅供个人交流使用)。

 这本书提出了一个与以往截然不同的观点,解释了导致新兴市场经济体崩溃的原因,并且很可能将继续导致这些经济体的崩溃。

 Michael Pettis 将经济史的洞见、经济理论和金融理论结合起来,构建了一个全面的模型,用于理解主权负债管理和金融危机的原因。他考察了新兴市场国家  近期的金融危机以及自 19 世纪 20 年代以来国际借贷的历史,认为国际借贷的过程主要由外部事件驱动,而不是由当地的政治或经济政策驱动。

 他进一步探讨了这种观点对企业融资的影响,指出目前对拉丁美洲、亚洲和俄罗斯近期金融危机的大部分分析都未能抓住关键点。

 他随后发展了一个主权财政模型,类似于企业财务模型,以理解新兴市场国家的资本结构需求。利用这一模型,他最终将近期的危机、新的主权负债管理理论、模型对主权债务重组的影响以及新的金融架构进行了阐述。

 《波动机器:新兴经济学与金融崩溃威胁》填补了金融专家和交易者与经济学家及政策制定者之间的知识空白,是任何希望了解未来几年国际经济走向的人必读之作。

 

📘主要内容概述

1. “波动机器”是什么?

佩蒂斯提出“波动机器”(Volatility Machine)这一概念,用来描述一种金融结构:

  • 在这种结构中,资本结构、债务安排、资产负债错配等因素使得一个国家在面对外部冲击时,波动被放大而不是缓解。

  • 换言之,一些看起来表面稳定的新兴市场国家,其实在金融系统内部积累了放大危机的机制,一旦遇到外部压力(如资本外逃、利率上升、出口下滑),就可能迅速崩溃。

2. 负债结构与系统性脆弱性

  • 新兴经济体大量依赖短期外债融资,而其资产往往是长期、本币计价的;

  • 这种错配在正常时期不起作用,但一旦发生外部冲击(如资本流出),资产贬值,负债反而上升,导致系统性危机;

  • 例如亚洲金融危机(1997)和拉美债务危机(1980s),就是“波动机器”运作的结果。

3. 错误的金融自由化

  • 书中批评了一种观念:“资本自由流动总是有益的”

  • 佩蒂斯指出,如果一个国家的金融结构不成熟、监管不足,贸然开放资本账户,只会放大风险。

  • 他特别指出,IMF、美国财政部等主流机构推动的“华盛顿共识”,在新兴市场造成了不少问题。

4. 如何改革?

佩蒂斯主张,新兴市场国家要想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,不能只追求表面的金融自由化或资本市场扩张,而要关注:

  • 资产与负债的币种、期限、流动性匹配

  • 采取更稳健的宏观审慎政策;

  • 推进结构性改革而非单纯依赖外资注入。


🧠 这本书的重要思想:

  • 风险不是外部带来的,而是内部结构决定的

  • 资本自由流动并不总是有益,特别是在制度基础薄弱的新兴市场;

  • 防止危机的关键在于金融结构的合理设计,而非外部援助或救市工具


📌 总结一句话:

《波动机器》挑战了主流对新兴市场金融危机的解释,从资产负债结构的角度揭示了“看不见的风险放大器”,强调制度设计和结构性脆弱性才是真正的危机根源

个人认为全书值得人们思考的最重要一句话就是:制度设计和结构性脆弱性才是真正的危机根源。

因为这背后隐藏着一个深刻的道理,它涉及人的决定或选择所产生的后果,我将在一篇新的文章表达。


Michael Pettis(迈克尔·佩蒂斯),他是一位对中国经济和全球金融体系有深刻见解的经济学家、金融专家和评论员。下面是对他的详细介绍:

👤 Michael Pettis 简介

🎓 教育与早年经历

  • 国籍:美国

  • 教育背景: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学位(本科及研究生),主修发展经济学与金融。

  • 曾在华尔街从事投资银行业务,拥有丰富的实际金融操作经验。


💼 职业经历

1. 华尔街资深银行家

  • J.P. MorganBear Stearns瑞士信贷等机构担任高级职务,专注于新兴市场的投资与资本市场业务;

  • 在拉美和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参与了多起主权债务重组和资本安排,对国际资本流动与金融危机有第一手经验。

2. 学术与研究工作

  • 目前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教授,教授宏观经济与金融相关课程;

  • 也是全球知名的智库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(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)的高级研究员。


🧠 研究领域与观点特色

Michael Pettis 的研究以宏观经济结构、国际金融失衡、中国经济改革、新兴市场脆弱性为核心,观点鲜明、结构分析深入。

📌 主要观点包括:

  • 反对“资本自由流动总是有益”的主流经济观点;

  • 强调债务结构、资本账户管理、投资回报与消费平衡在国家经济中的核心作用;

  • 对中国的房地产、地方债务、出口导向型增长等问题有深刻批评,主张“去杠杆+改革+收入再分配”的改革路径。

📚 代表作品

书名 出版时间 主题
《The Volatility Machine》 2001 金融结构与新兴市场危机
《Avoiding the Fall: China’s Economic Restructuring》 2013 中国经济改革与潜在危机
多篇发表在《Foreign Policy》《Financial Times》《Wall Street Journal》的文章 —— 国际经济评论与政策分析

🌏 与中国的关系

长期居住在北京,对中国经济体系有实地观察;是西方最了解中国金融结构的经济学者之一;经常受邀在中外智库、政府部门做演讲和顾问。


✍️ 一句话评价

“Michael Pettis 是一个能把金融结构和全球宏观失衡讲透的人。他既懂市场,也懂制度,视角独特而深刻。”


2022年,他与Matthew C. Klein(马修·克莱因)合著了一本新书,《Trade Wars Are Class Wars: How Rising Inequality Distorts the Global Economy and Threatens International Peace》(中译本常见名称:《贸易战即阶级战:日益加剧的不平等如何扭曲全球经济并威胁世界和平》)

这本书之所以在大陆找不到,是因为此书是在台湾出版的。编辑这本书时正值新冠疫情,然后书里存在一些私货。有需要的可以在评论区留下📧邮箱(仅供个人交流使用)。

这本书的核心主张非常具有突破性:当前的全球“贸易战”,实质上是各国内部收入分配不均(阶级矛盾)导致的外部冲突。

贸易战通常被认为是在所难免的国家之间冲突,必须你死我活,因为各国的国家利益无法调和。然而,本书的两位作者挑战了主流国际贸易的观点,直  指“贸易战”背后掩盖的是过去三十年来日益加剧的阶级战——贸易冲突实际上是各国内部政治决策的非预期后果,被牺牲的往往是各地的一般劳工和  退休人员,而富豪和权贵阶层则因此受益。本书除了提供重要的观点,以帮助理解正在兴起的全球贸易战,也为美国和其他贸易顺差国提供了改进建议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
📘 核心内容概述

1. 标题的含义:贸易战其实是阶级战争

  • 作者认为,“贸易战”表面上看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冲突(比如美中之间),但深层其实是一个国家内部阶级之间的不平等在国际舞台上的外化。

  • 举例:如果中国或德国的国内消费疲软,是因为国内财富向富人集中,普通人消费能力不足,那么这些国家只能靠出口(对外顺差)来维持经济增长

  • 对应地,美国这种消费大国就会形成巨大的贸易逆差与债务负担,最终导致摩擦和冲突。

✅ 所以“贸易战”的根源,并非汇率、人为操纵等技术问题,而是收入分配政策失衡造成的结构性问题。


2. 谁是赢家?谁是输家?

  • 大资本、出口导向行业和高储蓄阶层是赢家;

  • 工薪阶层、中下层消费者、劳动者则在“全球化”与“贸易盈余战略”中失去了应有的利益。

  • 政府往往通过压低工资、鼓励储蓄、抑制消费来提升国际竞争力,这在本国造成不平等恶化、社会分裂,在国际上引发摩擦。


3. 具体案例分析

🇨🇳 中国:

  • 政策长期倾向于抑制消费、推动投资与出口

  • 财富集中于国企、出口企业与富裕群体,普通家庭消费占GDP的比例偏低;

  • 结果是经常账户顺差扩大,过剩产能出口到全球,引发对美国等国家的不满。

🇩🇪 德国:

  • 以压抑工资、削减社会支出为手段增强出口竞争力;

  • 出现巨大的贸易顺差,是欧元区内部经济失衡的关键推手。

🇺🇸 美国:

  • 美国家庭消费旺盛,但收入增长停滞;

  • 为了维持生活水平,不得不依赖债务消费(政府和家庭双高负债);

  • 结果是持续的贸易逆差、制造业流失,催生了特朗普时期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。

4. 核心逻辑链条总结

国内收入不平等 ➜ 工薪阶层消费能力不足 ➜ 国家整体储蓄率过高 ➜ 必须对外出口来吸收过剩产能 ➜ 他国形成贸易赤字 ➜ 他国出现债务、失业、社会不满 ➜ 贸易战、货币战、政治对抗


🔍 作者观点与政策建议

  • 不能用出口拉动增长来解决本国问题,因为“一个国家的顺差意味着另一个国家的逆差”;

  • 全球经济失衡必须从国内收入再分配入手解决

  • 各国应通过提高工人收入、强化社会保障、提升消费比重,来实现更可持续、更和平的国际经济秩序。


📌 总结一句话:

贸易失衡的本质不是国家之间的斗争,而是阶级之间的不公。只有解决内部不平等,国际经济秩序才可能稳定和平。

我想在这里表达的是:这里的内部不平等往小了看可以是一个国家,但是往大了看,实际它也可以指国与国,整个人类社会。

它指向一个词:人类命运共同体(🌍👩👨👩🏻👨🏻👩🏼👨🏼👩🏽👨🏽👩🏾👨🏾👩🏿👨🏿)。


📘 《The Volatility Machine》

强调金融结构的脆弱性是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,很多新兴市场并非因为“错误决策”而失败,而是因为结构安排使它们在遇到冲击时自动放大风险
👉 指向了一个观点:结构(制度、负债结构、资本安排)决定了后果,而非表面上个体的选择。

📘 《Trade Wars Are Class Wars》

则进一步指出,国际冲突本质上源于各国国内阶级结构与财富分配的不平等。国家之间的贸易不平衡,是内部资源分配失衡的外在表现。
👉 本质在于:社会的经济结构与权力结构塑造了国家行为与国际矛盾

🔗 共同逻辑是:

两本书的共同指向:结构决定命运,但结构可以被选择。

  • 社会结构和金融制度并非中性的,它们塑造了“谁拥有选择权,谁承担后果”

  • 看似自由的市场和全球化,其实深深嵌套着权力与分配不均的结果

  • 所以解决危机、构建和平,不只是经济调节的问题,而是必须重构结构与分配机制的问题。

正如这两本书所强调的——

即便生产力不断进步,如果 制度结构(金融结构、财富分配结构、政治代表结构)不发生变革,那么技术反而可能加剧不平等。

  • AI可以提升效率,但它也可以被用来加强对劳动者的压榨(比如算法管理);

  • 区块链可以实现去中心化,但它也可以变成少数人控制的金融投机工具(正如此刻比特币11.8万美元了);

  • 全球化可以促进协作,但也可能被结构性顺差国家用来掠夺资源和压低工资。

所以,这让我想起一个问题:

我们究竟是被命运支配,还是被结构困住?我们看似可以选择,但那些决定命运的选择权,从来都不平均地分布在人群之中。AI也许会替代工作,但如果制度不改,它也只会替代“穷人的工作”。区块链也许能构建透明秩序,但如果还是少数人在上游控制,它就只是另一种金融暴力。所以未来是什么?也许不在于我们能不能造出更强大的技术,而在于我们愿不愿意推翻那些早已默认的结构。

Pettis 这些年不只在讲经济,更在提醒我们:结构并非自然形成,它是人为构建的。如果结构可以被设计,那么未来也可以被重构。

我的下一篇文章,会从这两本书出发,谈谈我对 AI、全球稳定货币、自动化后人类社会的设想。那些听起来像乌托邦的东西,在我眼中,其实正是我们对抗结构性不平等时最需要的想象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