也许是受大环境影响,一段时间里,媒体给我推送了好多关于地缘政治的视频。每晚回家,一边吃饭,一边了解中东那边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,补充了我对世界局势认识上的不足。
谈论政治总是离不开经济。
世界经济就像一场永不停歇的博弈,繁荣与衰退、增长与萧条、通胀和通缩,彼此对立却又相互依存。当一国经济高速发展时,另一国可能正陷入滞胀;当华尔街的股市屡创新高时,某个新兴市场可能正遭遇货币崩盘。这种不平衡并非偶然,而是资本流动、政策选择、国际分工共同作用的结果。
回顾历史,经济差距往往是冲突的根源。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催生了二战,2008年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动荡。经济全球化让世界更紧密,但也让强弱之间的鸿沟更加明显——强者制定规则,弱者被迫适应,甚至沦为牺牲品。
美国的发展史,本质上是一部“掠夺+金融霸权”的教科书。19世纪,它靠奴隶制积累原始资本,靠西进运动掠夺土地,靠工业革命奠定制造业基础。20世纪,二战后的美国,凭借布雷顿森林体系让美元成为世界货币,再通过石油美元、华尔街投机、跨国公司扩张,构建了一个“金融帝国”。21世纪,美国的繁荣越来越依赖虚拟经济——股市、债市、衍生品交易,而制造业却不断外流。底特律的汽车工厂变成了废墟,硅谷的科技巨头却富可敌国。
当资本只追逐短期利润,谁还会去建设实体经济呢?美国的芯片法案、制造业回流政策,恰恰说明它已经意识到“产业空心化”的危机。但资本的本性是逐利的,只要东南亚的劳动力更便宜,华尔街就不会把工厂搬回俄亥俄州。
与美国不同,中国走的是一条“市场换技术+自主创新”的路。改革开放初期,中国用廉价劳动力和庞大市场吸引外资,成为“世界工厂”。21世纪后,中国不再满足于代工,而是通过政策引导、科研投入,逐步掌握高铁、5G、新能源等核心技术。今天,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,从螺丝钉到空间站,都能自己造。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:不依赖金融霸权,而是靠实体产业支撑经济增长。即使遭遇贸易战、科技封锁,仍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。
21世纪的经济,越来越像一场“金融炼金术”——钱生钱,债叠债。美股十年长牛,但背后是美联储的无限印钞和公司回购股票推高市值。加密货币狂热,比特币一度冲上10万美元,但没有任何实体经济支撑。附上《华尔街日报》资深市场专栏作家 James Mackintosh 发文讲比特币的文章,我觉得写的不错。恒大暴雷,2.4万亿债务背后,也是房地产过度金融化的恶果。
当一片欣欣向荣时,谁也不会注意到一场突如其来的变化就可以打破这个梦幻泡沫。
东北人骨子里刻着“未雨绸缪”的基因,更早明白繁荣的脆弱性。小时候听长辈讲下岗潮,总以为那是计划经济最后的叹息。很多80后90后早早就为了谋求更好的生活离开家乡。当”振兴东北”的标语逐渐褪色成粮仓基地的底色,00后的我也带着”宇宙的尽头是东北”的自嘲南下广东,这句话里的无奈只有东北人才能明白。
疫情前的生活状态,似乎每个人都在奔跑着追求更高的生活标准。那时,大家对未来充满了幻想,觉得社会的进步、科技的飞跃,能够让每个人从中受益。疫情的到来,让这种繁荣的错觉骤然破灭。2020年的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,让全球经济处于停滞中,工厂关闭,商业活动暂停,人们的生活突然变得不确定。那些原本看似稳固的行业,也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。
疫情后的生活,所有人都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。生活被打乱的同时,也逼迫人们思考:我们该如何定义真正的自由?22年末,我有幸第一时间体验到了ChatGPT,感到惊艳的同时也多了一分恐慌。AI与自动化逐渐成为未来的关键力量,但它们又能为我们带来多少解放?像ChatGPT这样的工具,似乎给了我们前所未有的生产力,人与机器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,人的创造力和自由似乎能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更高的升华。与此同时,我也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轨迹,意识到个人的财富和自由,可能并不只是依赖于传统意义上的劳动,更可能通过理解这些新技术带来的变化来寻找到一种新的平衡。
2024年8月下旬,我的左眼皮一直跳,持续了一周。那时候,工作上略显焦虑,身体也在悄悄反应。这种小小的不适,提醒着我,也许应该静下心来反思一些事情。一天晚上,我读到了一篇研报,突发奇想买了两只股票,然后赶上了9月美联储降息的利好消息,眼看着A股大盘从2800多点涨到了3400点。这一波涨幅让我赚了一些钱,但这笔意外之财并未让我感到过度兴奋。相反,它让我多了一层思考:当人类依然需要通过劳动获得发展的当下,财富自由似乎成为了更直接的目标。是的,虽然距离真正的财富自由还有很远的路要走,但通过这次经历,我意识到:或许我应该先达到财务上的自由,再去追求自己心灵的自由,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,去体验更深层次的自由。
当所有人都在股市、币圈、楼市里投机,谁去真正创造价值?金融可以繁荣一时,但债务不会消失,它只会转移、膨胀,直到破裂。
今天的世界,正站在十字路口:美国想“去中国化”,推动制造业回流,但资本却更愿意去越南、印度。中国推进“内循环”,但完全闭关锁国不现实,仍需参与全球分工。欧洲深陷能源危机,被迫重新依赖煤炭,绿色转型遭遇挫折。
最终,经济规律不会说谎,金融可以制造虚假繁荣,但真正的国力依然取决于科技、制造、能源自主。债务可以拖延危机,但无法消除危机——2008年、2020年的崩盘就是明证。未来的竞争,不是比谁的股市涨得快,而是比谁能更好地平衡虚拟与实体、资本与劳动、债务与增长。
文明的根基,仍是劳动与创造。
无论AI如何颠覆金融,无论元宇宙如何虚拟化世界,人类社会的根基依然是资源、粮食、能源、技术。迪拜的哈利法塔再高,也需要工人一砖一瓦建造。经济可以虚拟化,但文明不能。
当资本狂欢时,别忘了,真正的财富,永远来自人的劳动与创造。
最新评论